2016-12-03 | 来源:互联网 | 小编:admin | 人看过
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《功夫》是个极富喜感的游戏。Q版的造型,滑稽的动作,魔性的配乐,让整个游戏显得十分欢乐。作为一款格斗游戏史前代表作,它也包含了一部分现代格斗游戏的基本要素,比如单挑、血量、拳脚分离……
正因为《功夫》中的这些你们都太熟悉了,所以今天聊点你们不知道的梗。它们全藏在你们平时注意不到的地方。
“图文无关”
标题的正确读法
一般认为,功夫的原名叫《Kung Fu》,但其实标题全称应该是《Yie Ar Kung-Fu》。这个标题非常特殊,构成它的几个词在英文和日文里都完全没有意义(如果不把Kung-Fu算作英文的话)。说白了就是拿英文字母或者日文片假名,模拟中文发音而拼出来的再造词。
Kung-Fu,功夫,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了。1980年代初,正好是香港功夫片的一轮黄金期。当时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功夫热潮,许多学校都成立了所谓功夫部的社团。这游戏就是科乐美赶这个时髦推出的。
那么前面这个“Yie Ar”又是什么东西呢?回答这个问题前,先来看看《功夫》的美版封面。上头非常直白地画出了游戏想要打哪位巨星的擦边球。
充满港片味道的街机版海报
跟《成龙踢馆》“挂成龙头卖李小龙肉”的伎俩不同,科乐美直截了当地把主角画成了李小龙的模样。联想到李小龙打斗时发出那杀猪般的招牌叫声,我们自然会觉得这个“Yie Ar”就是李小龙踢腿时发出的怒吼——“咦~~~呀!!”
但查了资料我才发现之前的想法实在是“图森破”。这个“Yie Ar”的真实写法应该是“一二”——没错,这个游戏的本名应该叫《一二功夫》。英文读出来还有点相近,但是日文又经过一轮转写,基本上已经无法分辨出原意了。因为日语没有儿化音,所以“イー・アル・カンフー”读出来,大概接近“一、阿鲁、康夫”。汉语十级都不一定能猜出什么意思。
就这么个名字,搞得中美日三国人民都一脸懵逼,也是够奇葩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把这个游戏的标题名字当一回事。因为进入游戏之后,所有人都见到了背景上挂着两个明显的大字,从此不会忘记它的名字——“功夫”。
啊!我的阿喀琉斯之踵!
XBox 360版,来感受高清的魄力吧
主角的正确读法
这几天大家都在关注《魂斗罗》MSX2版水下八关的事情,其实只要仔细看我们之前的推送,就知道科乐美就是爱干这种事儿,喜欢换一个平台就把游戏换个模样。《功夫》的FC版和街机版大不一样,FC版除了能飞踢外,连故事背景和主角名字都改了。
街机版《功夫》讲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打擂台故事。主角名叫“乌龙”,为了帮助身为武术高手的父亲实现愿望,参加了天下第一武道会(误)。在大会上,他必须连胜11位高手,才能拿到象征武林至尊的“王座杯”。
看本图左上角,为什么乌龙用英文写是“欧欧龙”?
但到了FC版,故事的画风突然一变,变成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善恶大战。
清朝末年,“炒饭一族”在中华全境大肆作恶。为了消灭他们,功夫达人“李”孤身前往他们的老巢——“面麻之塔”。但是,李的面前,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强敌。最终他能不能打倒炒饭一族,让中华重回和平?阿臭!
请大家忽略这个“阿臭”,把注意力放到熟悉的故事背景上。这又是“李”,又是塔的,再加上单挑流程,让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李小龙的《死亡游戏》。因为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实在太大,所以《成龙踢馆》和《功夫》的故事背景都借用了李小龙的这部遗作。
打倒炒饭五人组
而“面麻之塔”这个词中的面麻(日:麺麻),其实就是日式拉面里放的发酵笋丝。乌龙茶、笋丝、炒饭……《功夫》就和《龙珠》一样,充满各种中华料理的名字,还给日后开发的续作还埋了个梗——本文最后部分会详细介绍。
这下问题来了,一个叫李,一个叫乌龙,两个版本的主角名字不统一,将来怎么打造品牌呢?这种小问题自然难不倒科乐美。在1994年的时候,科乐美在PS上推出了用来圈钱的经典街机游戏合集,在说明书中把主角的名字给确定了——李乌龙!
两作名字合一块了,真够偷懒的
敌人的正确读法
在街机版的功夫中,出场的敌人超过十位,而且各个招式不同。可能因为角色太多,科乐美在给这些对手起名字的时候显得有点偷懒,基本上手里拿着什么武器就叫什么名字。
当然也有些例外的。比如在街机版中出现的第一个敌人,是个徒手格斗的相扑选手Buchu。这个名字来源于著名的摔跤选手,有苏丹疯子之称的屠夫阿卜杜拉,其战斗以血腥暴力著称。Buchu的名字源自英语的屠夫——Butcher。而最后一个敌人Blues的名字,其实是李小龙英文名Bruce的恶搞。
但是到了FC和MSX版上,因为机能和卡带容量有限,不得已对街机版做了大幅缩水。科乐美这一缩不要紧,还把角色名字都给换了,不再继续使用毫无个性的武器名称,而是改成了更加符合中国习惯的姓。而对手的角色也不是简单地从街机版里拿过来,别看只有5个人,很多战斗方式都经过修改,甚至是原创的。
1. Wang,王。善使棍棒,但跟街机版里的长棍Pole不是一个人,算是改良角色。
2. Tao,桃。吐火杂技员,FC版原创角色。
3. Chen,陈。使一条铁链,相当于街机版里的Chain。
4. Lang,蓝。爱扔飞镖的包子头姑娘,相当于街机版里的Star。
5. Mu,吴。人间大炮,直接飞起用铁头功撞击对方。样貌和动作是照着街机版里的屠夫画的,但攻击方式实在是太飘逸了。
少林功夫好嘢,我有铁头功
作曲的正确读法
《功夫》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,音乐和音效功不可没。和《成龙踢馆》那种生硬的拟音不同,《功夫》的音乐音效始终给人欢乐的感觉,至今仍有许多人对游戏音乐念念不忘,一提到中国功夫,脑子里反而先飘出这么一段诙谐的曲调。
因为曲调过于洗脑和欢乐,也使得后来出现许多恶搞的音乐作品。包括“彩虹合唱团”那个流行过一阵的《感觉身体被掏空了》,也使用了游戏的音乐作为前奏。
说到科乐美的游戏音乐,一些有资历的玩家会想到大名鼎鼎的矩形波俱乐部。但是严格来讲,《功夫》的音乐并不能算矩形波俱乐部出品。这么一首病毒式的乐曲,其实是出自一位美女作曲家之手。更厉害的是,科乐美还有许多同样脍炙人口但风格迥异的游戏音乐,也是由她谱曲。
东野美纪,1965年元旦那天,出生在日本大阪府。受到酷爱古典音乐的父亲影响,五岁的东野美纪就已经会视唱和弹钢琴了。但长大后进入大阪音乐大学的东野美纪,却因为独特的喜好而无法被周围人认同的感受,这使得她有一段时间非常沮丧,就在当时,她看到科乐美关于兼职作曲家的招聘启事。
当时的东野美纪对电子游戏一窍不通,但她觉得这事还挺有趣的,于是写了几段小作品寄了过去,想不到竟然被科乐美录取了。
“太棒了!这就是能够发挥我实力的地方。”于是,东野美纪开始了她的游戏作曲生涯。
当时科乐美的劳务费是不按工时算的,而是按曲谱的小节数来算。写满二十四小节给基本工资,每多四小节就另算钱。机智的东野美纪把所有四四拍的曲子,全都写成四二拍,这样小节数平白无故多了一倍,偷偷多挣了不少钱。当年古龙大侠也是用这种“冷风吹”的招式骗稿费,果然一切都是体制的错。
为了能多挣工分多挣钱,东野美纪一口气写了好几首耳熟能详的曲子。这首《功夫》的主题曲正是她在科乐美的处女作。而随着由她谱曲的《宇宙巡航机》大卖,加上喜欢用交响乐总谱写作的癖好,让还是大学生的东野美纪在业内也小有名气,被称为“科乐美第一女兼职”。
大学毕业的时候,已经被科乐美内定的东野美纪并没有进入这家公司,但在几年后又复归了,成为矩形波俱乐部的成员。《魂斗罗精神》《心跳回忆》《幻想水浒传》等游戏的音乐,都是由东野美纪操刀完成。而国内玩家熟得不能再熟的这个游戏,同样由东野美纪谱曲——
光看画面就能哼出来
在游戏制作表里,东野美纪的名字是MIKI-CHANG,本意是可爱的“美纪酱”。然而因为日本人诡异的英语发音思路,经常被很多人发成了“美纪酱骨”,这让东野阿姨很郁闷。
续作的正确读法
就在FC版《功夫》上市的1985年年底,科乐美马上就推出了游戏的续作,平台是MSX。科乐美这个公司似乎对MSX情有独钟,不遗余力地在上面出新游戏,很多还是独占或者有特定内容的。
日版的续作没有用《功夫2》的名字,而是改名叫《伊加皇帝的反击》(イーガー皇帝の逆襲)。游戏内容跟前作差别不大,毕竟两者只隔了一年时间。但是游戏画面更细致了,人物动作也更加流畅,音乐也更加给力,不变的是搞笑的打斗效果。
场景更多,动作更搞笑,这就是《功夫2》
游戏的主角变成了李乌龙的儿子,他叫李英,英文写作“Lee Young”,敢情是照着粤语发音听走了样写出来的。游戏目标是消灭炒饭一族的残党、自称“伊加皇帝”的敌人。可这个“伊加皇帝”是什么称号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鉴于前作“一二功夫”不靠谱的音译,想必续作的标题也有些猫腻。
去过日本的各位都知道,日本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中华料理的快餐连锁店“饺子王将”,里头卖的都是日式中餐,其中的招牌菜就是所谓的日式饺子,也就是煎饺。
日本随处可见的饺子王将
作为日本最有名的煎饺店,“饺子王将”的菜单很有意思,全部都是以中文发音为基础改的。但因为日语的音素比中文少太多,再加上转写过程中各种丢失,造成中国人根本听不懂这些按照中文发音写出来的菜。比如煎饺被写作“コーテー”(KO TE),其实就是“锅贴”的音译。
另外这家店偏不喜欢用日语好好数数,非要用中文来报数。在店里点菜要说“YI、LIANG、SAN、SI”(一两三四),不能说 “ICHI、NI、SAN、SHI”(日语的一二三四发音),周杰伦进去非被打出来不可。还有量词要按“ガー”(GA,“个”的音译)算。
还有饺子王将主题的柏青哥
那么要在饺子王将里点一份煎饺该怎么说呢?
正确答案是”イーガーコーテー“,读作“YI GA KO TE”,写出来就是“一个锅贴”。感叹日本人吃个锅贴真挺累的,还要学中文。
为什么要扯这么远呢,因为巧的很,位于大阪的科乐美工业总部边上,有一家饺子王将,因为价廉物美,每天都有很多科乐美的员工去那里吃午饭。既然《功夫》是个中国题材的游戏,那就把每天吃的中华料理当成反派放进去吧。于是“一个锅贴”的谐音“伊加皇帝”(YI GA KOU TEI),就成了《功夫》续作的大Boss。
背景后面那位竟然是“一个锅贴”,简直无法直视
本作的标题《伊加皇帝的反击》,自然也就成了《一个锅贴的反击》,听起来还有点萌萌哒!
上一篇:拳皇系列的灵魂人物,超越天际的
下一篇:《魂斗罗》水下八关被“证实”后